网页头部声明lang=”zh-cn”、lang=“zh”、lang=“zh-cmn-Hans”区别

发表时间
评论 没有

我们现在使用的软件都会自动在前面加一个申明了,那么在网页头部声明lang=”zh-cn”、lang=“zh”、lang=“zh-cmn-Hans”区别是什么呢?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.

单一的 zh 和 zh-CN 均属于废弃用法。
问题主要在于,zh 现在不是语言code了,而是macrolang,能作为语言code的是cmn(国语)、yue(粤语)、wuu(吴语)等。我通常建议写成 zh-cmn 而不是光写 cmn,主要是考虑兼容性(至少可匹配 zh),有不少软件和框架还没有据此更新。

zh-CN 的问题还在于,其实多数情况下标记的是简体中文,但是不恰当的使用了地区,这导致同样用简体中文的 zh-SG(新加坡)等无法匹配。更典型的是 zh-TW 和 zh-HK。所以其实应该使用 zh-Hans / zh-Hant 来表示简体和繁体。那么完整的写法就是 zh-cmn-Hans,表示简体中文书写的普通话/国语。一般而言没有必要加地区代码,除非要表示地区特异性,一般是词汇不一样(比如维基百科的大陆简体和新马简体)。

如何标记的例子:

简体中文页面:html lang=zh-cmn-Hans
繁体中文页面:html lang=zh-cmn-Hant
英语页面:html lang=en

需要加地区代码的情况一般比较少,除非为了强调不同地区汉语使用差异。比如:


菠萝?梨其实是同一种水果。只是大陆和台湾称谓不同,且新马一带的称谓也是不同的,称之为黄梨

当然,由于历史原因,有时候不得不继续使用zh-CN。比如中文维基百科,沿用了传统的zh-CN/zh-HK/zh-SG/zh-TW(按照标准应该使用 zh-cmn-Hans-CN、zh-cmn-Hant-HK、zh-cmn-Hans-SG、zh-cmn-Hant-TW)。这时候,合理的软件行为,是将 zh-CN 等转化为 zh-cmn-Hans(即转化为最常见的误用所对应的实际标准写法)。

实际上,各相关标准,也存在一定的滞后。例如CSS的:lang选择器,不支持选择仅仅简体/繁体中文(而不管是cmn或是yue或是min等汉语方言)。理想情况是CSS3对:lang选择器的语法进行升级,即BCP 47中的高级匹配算法,支持 :lang(*-Hans)这样的写法。

作者
分类 网站建设, 电脑网络

评论

本文评论功能已关闭。

← 较早的 较新的 →

相关文章